深度阁 网络技术 5G到底用不用换卡?听三大运营商都怎么说

5G到底用不用换卡?听三大运营商都怎么说

基于5G网络,GBA认证较传统的短信认证、账密认证等方式,安全性更高,非常适合5G车联网等安全要求高的场景。《白皮书》认为,根据5G发展策略及5G网络特点,需要一种全新的5G SA安全增强…

5月13日,中国电信在业界率先发布《5G SA安全增强SIM卡白皮书》。中国电信方面称:该《白皮书》的发布旨在明确用户卡的发展方向,为产业链合作伙伴提供5G卡的技术要求与参考指导,共促5G商用深入推进。

《白皮书》一经发布,便引发多方关注。新华社撰文评论称:“新基建为5G发展按下“快进键”,也开启了千行百业换挡升级的新引擎,为数字经济发展注入澎湃动力。5G应用勃兴、新经济腾飞,网络安全是根基。白皮书的发布进一步加速了5G SA商用落地。”

据悉,本次发布的《白皮书》为中国的移动通信产业新增了“SUCI”和“GBA”两种机制。SUCI机制和GBA机制均基于SA核心网络,面向智能制造、车联网、远程医疗、智慧城市等行业应用领域,满足更高安全增强需求。其中SUCI计算方案利用高安全等级算法对用户身份加密后再传输,可保护接入连接设备用户的身份隐私,避免被跟踪攻击。5G SA安全增强SIM卡新增的GBA功能则为行业合作伙伴应用提供统一的业务接入认证能力,可创建安全数据通道,满足差异化安全需求。基于5G网络,GBA认证较传统的短信认证、账密认证等方式,安全性更高,非常适合5G车联网等安全要求高的场景。

《白皮书》认为,根据5G发展策略及5G网络特点,需要一种全新的5G SA安全增强SIM卡,从而实现包括用户身份隐私保护等功能新特性,为用户数据和业务应用提供安全保障,将助力运营商发展第三方移动应用业务。

此外,《白皮书》还指出,4G网络中用户身份信息在通信过程中明文传递问题,5G网络利用5G卡内的SUCI加密计算功能进行了修正,用户的身份在5G网络中只能以SUCI方式加密传递。这意味着,在5G网络中的各种连接设备,如工业物联网设备,个人终端,冰箱、电视、空调等家用设备,每个设备都有一个身份标识,5G通过SUCI加密计算方案可保护接入用户的身份隐私,避免被跟踪攻击。

为何现有的4G卡不能满足5G网络的信息与安全要求?这份《白皮书》解释说,现有的4G卡缺少5G标准中定义的新功能和新增的卡文件与服务,用户身份数据在通信过程中使用明文传输,位置信息不够精准。单一认证鉴权模式也无法适应运营商发展第三方业务应用的需要。此前的卡片架构,随着5G行业应用的深入拓展,不能很好地应对各种业务发展的要求。

但是,《白皮书》引出了另一个问题:想用5G服务,到底需不需要换卡。《白皮书》谈到,现阶段用户通过使用运营商已发行的4G卡接入5G网络,但现有的4G卡缺少5G标准中定义的新功能和新增的卡文件与服务,用户身份数据在通信过程中使用明文传输,位置信息不够精准,已经不能满足5G网络的信息与安全要求。

对此,环球网科技记者分别拨打了三大运营商的客户服务热线,分别向客服人员询问了该问题,并得到了客服人员的官方话术回答。

其中,中国移动客服表示:“您要是使用5G资费套餐的话是不需要换卡的,只要手机支持5G网络,在满足5G信号覆盖的区域内就能正常使用5G网络。”

中国联通客服表示:“如4G套餐升级到5G套餐完全不需要换卡,只要保证手机是5G手机,5G开关是打开状态,所在地区覆盖5G信号,满足这几个条件就可以。”

而中国电信方面则表示:“中国电信现有4G用户无需换卡,只要更换成5G手机就能在5G信号已覆盖的区域使用5G业务。中国电信5G SA安全增强SIM卡主要面向更高安全增强需求的行业应用场景,比如智能制造、车联网、远程医疗、智慧城市等领域。”

《经济日报》对此事件评论称,5G的更大意义在于行业市场,5G支持增强移动宽带、超高可靠低时延通信与海量机器类通信三大类应用场景,从人与人通信连接拓展延伸到人与物、物与物通信连接,将开启一个万物互联的新时代。同时,更多的网络攻击也不可避免,5G网络中的信息安全问题值得关注。5G换卡主要针对行业端或企业端,普通用户可以补换卡。由此看来,运营商推出5G卡是为了推动行业合作伙伴加快相关行业应用开发。

(来源:环球网)

本文来自网络,不代表深度阁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s://shenduge.cn/index.php/2020/05/15/e3072de6e1f8102e323a563ceb2669ed/

作者: admin

广告位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

联系我们

联系我们

0898-88881688

在线咨询: QQ交谈

邮箱: email@wangzhan.com

工作时间:周一至周五,9:00-17:30,节假日休息

关注微信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关注微博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