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5日是全民国家安全日,网络安全也是国家安全的一部分,特别是目前,本市大部分孩子都在上“网课”学习,频繁地接触网络。
“网络安全离孩子并不远!”海淀检察院检察官刘莎介绍,沉迷网络游戏、浏览不良网站、轻信交友APP信息等,都在诱导着孩子犯罪或遭受侵害。
三类常见未成年人涉网犯罪
16岁徒弟偷师傅只为网游
“最常见的未成年人网络犯罪,就是由网络游戏引发的财产类犯罪。”刘莎介绍了一起真实案例:去年,其办理了一起未成年人盗窃案,案件中的被告人小杨初中辍学,跟着师傅学习装修手艺,工作之余开始沉溺于网络游戏。由于经常购买游戏装备,入不敷出,在某次和师傅外出吃饭的过程中,获知了师傅的手机支付密码后,16岁的小杨多次趁师傅睡着、手机没有锁屏的情况下,从微信支付和绑定的银行卡内盗窃6.8万余元,钱财基本用于购买游戏装备和打赏游戏主播。小杨因此遭受一年的牢狱之灾。
此外,还有一起小刘盗窃手机案,其盗窃手机的目的,竟然是因为自己的一个游戏账户需要用安卓手机玩。
刘莎说,此外还有未成年人盗窃网络装备、Q币等虚拟财产,也属于盗窃罪。
“这些案件有一个共同点:就是网络游戏引发财物需求,直接导致未成年人实施财产类犯罪。”检察官提醒未成年人,一定要对网络有清醒的认识,切不可为了满足自己的上网需求而不择手段、误入歧途,一旦陷入网瘾,很多时候犯罪也就在一念之间。
不良网站诱发未成年人性犯罪
最近,不少社会事件都反映出性犯罪日渐低龄化。刘莎根据办案经验指出——这与不良网站有直接关系。
海淀检察院曾办理这样一起案件:正值青春期的小刘案发时年仅17岁,因曾在上网过程中看到过一次色情图片,一发不可收拾,经常在网络上浏览色情视频和照片,脑海中也经常闪现这些画面,对两性关系产生冲动和好奇,进而发生了猥亵两名女童的犯罪行为。
还有两个类似案例:一是小李猥亵案,小李是初中生,在浏览网络小说时看到弹出的出售迷药的非法广告,加上青春期对于异性的好奇,促使其购买迷药并使用,最终实施了性侵犯罪;二是小何故意伤害案,小何在上英语课外班的时候,因为在课间浏览网络小说时弹出了色情图片被同学看到,引发同学讽刺,二人由此产生冲突,导致故意伤害犯罪。
“这三个案例反映出网络色情、迷药等非法信息影响未成年人价值观,容易引发未成年人模仿,滋生性犯罪、故意伤害罪等犯罪行为。”刘莎告诫青少年,在上网过程中一定要学会分辨是非对错,不受不良信息诱导和鼓动;同时要多学法律知识,懂得从法律的角度,特别是刑法的角度看待问题,恪守法律底线,谨防违法犯罪。
17岁少年“聪明反被聪明误”
未成年人犯罪日益智能化,也是这些年涉未成年人犯罪的一大趋势。
小明是一名17岁学生,平时喜欢上网、研究计算机的一些操作技术,一直被同学视为计算机达人。一次,他为了炫耀技术,侵入了我国某知名网站,并非法获取了该网站的最高管理权限,对该网站进行了非法控制,导致网站在一段时间内无法正常运行。最终,聪明的小明,因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罪被判刑,令人惋惜。
检察官介绍,常见的未成年人网络高科技犯罪还涉及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、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、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等,严重的可能危害国家网络安全。
此外,未成年人常见的还有扰乱网络空间秩序的犯罪,例如在网络上辱骂、恐吓他人,传播谣言,造成严重后果的就有可能触犯寻衅滋事罪、编造、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、编造、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、侮辱诽谤罪等。
检察官在办理案件中还发现,校园欺凌类案件里,也经常出现未成年人出于威胁、恐吓或者单纯娱乐的目的将虐打被害人的视频、图片放到网上进行传播的行为,给未成年被害人造成极大的身心伤害。
未成年人易受两种侵害
未成年人易遭受性侵害
小杨是海淀某高中学生,偶然的机会下载了某交友软件,并在上面认识了成年人王某,王某自称20多岁,在京工作多年,与小杨是同龄人,后二人互加微信经常聊天。在聊天中,王某多次提出要与小杨见面并以男女朋友关系交往,均被小杨拒绝,但二人聊天时总会聊到两性话题。
案发当日,小杨经不住王某一再提出见面的要求,趁当天没有父母接送上补习班的时间与王某见面,直接上了王某的车,而王某直接把车开到海淀某商场的地下停车场,在车内对小杨实施了性侵行为。小杨回家后因情绪异常被母亲发现才案发。
类似的案件还有小薛敲诈勒索案:小薛通过某社交软件认识了一名网友,后该名网友将其带至北京从事“仙人跳”违法犯罪行为。
检察官说,社交、交友软件特别容易令涉世未深的孩子“交友不慎”,尤其是女性未成年人,容易被诱骗见网友而后被性侵。
检察官提醒,未成年人一定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,不轻易约见陌生网友;初次见面时,不要在封闭环境独处,不上陌生人的车,不前往陌生的地方;不喝来源不明的饮料,保持清醒;同时,不要轻信不熟悉的网络上的人,不要透露自己的个人信息、家庭信息等,以免给自己和家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。
网络诈骗瞅准孩子好骗
网络诈骗,一直是网络犯罪的重灾区,以往老人是主要受害者,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孩子可以使用手机,骗子也把目标瞅准了他们。
13岁的小女孩小赵平时喜欢上网聊天,其父亲是当地的矿山老板,对于小赵来说,什么时候缺钱什么时候拿着花就行。一天,她在上网时收到一则中奖信息,对方说需要交手续费后才能领取。大喜之下的小花没有多想,也没有告诉家人,就按要求将手续费汇入对方账户,前后汇款共计18万余元。
小赵的父亲知道后,既内疚又气愤,内疚的是因为自己忙于工作,对女儿关心太少;气愤的是骗子竟然对只有13岁的女儿下手。
犯罪嫌疑人王某落网后交代,小赵是其有意挑选的诈骗对象——此前,一个实施过网络诈骗的朋友告诉自己,曾遇到一个13岁女孩很好骗,直接骗走2000多元,这个很好骗的女孩就是小赵。
“孩子被骗,因为年纪小、分辨能力弱、没有戒备心,但是,家长也应反思,如今不少孩子花钱大手大脚,同样不利于孩子成长。”刘莎提醒,家长对孩子的关心,不是提供衣食无忧的物质条件就够了,更应关心孩子的精神生活,避免孩子沉迷网络,不辨是非。
检察官呼吁:家长莫带头做“低头族”
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4次《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》显示:2019年6月,19岁及以下网民占比20.9%;来自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在北京、浙江、广东等8个省、直辖市的调研结果显示,这些地区的未成年人首次触网年龄最集中的年龄段,已经由15岁降到了10岁,占46.8%,最低触网年龄3岁以下,也占1.1%。
“‘低头族’不仅仅是如今的孩子,更是孩子身边的大人,家长应以身作则,丰富自己的现实生活。”刘莎呼吁家长,应当给与孩子多一些陪伴,多和孩子互动交流,引导孩子说出自己困惑和遭遇,了解他们的喜好与烦恼,与孩子建立起良好的信任与沟通,关注孩子的情绪,及时发现异常。
在网络方面,家长应提高防范意识,不能任由孩子在网络世界里无拘无束,应当掌握他们的上网时间、浏览内容、使用的app以及交友等各方面的情况,特别需要提醒的是,未成年人对网络支付的防范意识薄弱,家长要管好自己的支付密码,不可将银行信息告诉未成年人,家长应及时查询自己的网络消费记录、支付账单等,核实是否有充值行为发生,如确实有大额充值,要及时保留相关记录,向平台维权或者诉诸法律途径。
此外,刘莎还特别提醒,在疫情防控特殊时期,犯罪行为也出现了新动向,传统的电信网络诈骗分子转移到家长微信群、QQ群冒充学校老师或者班主任,以收取材料费等内容进行诈骗。如果遇到关收费信息,要及时与老师或者学校电话核实,不要随意在二维码上付款。
同时,家长要教育孩子,网课期间不要轻易加好友,妥善保护自己的隐私。
来源 北京日报客户端 | 记者 高健
编辑 徐慧瑶
流程编辑 刘伟利